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2021年,川渝两地联合编制了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生态基底研究报告和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制定嘉陵江、沱江等跨省市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分解落实方案,完成长江、嘉陵江等5江重庆境内河道划界和460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
黄河保护法是继长江保护法之后我国开展的又一项流域综合立法。要求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草案二审稿同时规定,增加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评估、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水土流失调查监测制度。要求在河套平原区、内蒙古高原湖泊萎缩退化区、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区、汾渭平原区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北京6月21日电 黄河保护法草案二审稿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同时明确,国家实行黄河流域水沙统一调度制度,规定水沙调控应当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在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方面,草案二审稿要求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明确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其他相关战略的实施。规定黄河流域旅游活动应当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打造一批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基地。
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八、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二十七)系统推进美丽福建建设。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依法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
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加大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三十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智慧转型。
(二十九)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推进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善差异化电价、水价政策,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健全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推行渔排渔港门前三包和渔业废弃包装袋(桶)回收制度。
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完善船舶水污染物处置联合监管制度。划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强化保护措施,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在福州、莆田等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总结推广光泽无废经验。
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推进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到2025年,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达标率达到95%。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
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制度,推进科技工作者开展线上环保技术指导和实地帮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完善福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六、实施净土工程,厚植安心放心洁净土壤(十六)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注重选拔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以及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严格落实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十四五时期,全省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6.67万公顷,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1.67万公顷,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7%。开展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防渗漏调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五、实施碧海工程,构建水清滩净亲海空间(十三)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加强核安全制度、队伍、能力建设,有序组织核电首次装料前核应急场内外联合演习,切实提升核应急能力。深化陶瓷、铸造、玻璃、垃圾焚烧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建陶行业完成煤改气改造。加快生态环境领域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大力宣传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及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全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支持临海工业园区开展尾水深海排放改造。(十一)着力打好九龙江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
持续推进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治,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力争提前完成。
各地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坚持重要工作直接部署、重大问题直接过问、重要环节直接协调、重要案件直接督办,相关领导要及时督促解决分管领域问题。(四十)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的监督和查处力度,提高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能力,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水质提升行动,建设完善海湾沿岸、河流两岸镇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深入推进重点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二十四)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提升环境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推进各地更新扩充应急物资和防护装备,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到2025年,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0万吨/日以上,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500公里,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
(二十一)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化工园区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其他污染源于2025年年底前完成。
落实国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到2025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健全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具体而微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